※缘聚久久※≡ 音画共赏 ≡『 泼墨写意 』 → 【转贴】临 帖 指 南


  共有7274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转贴】临 帖 指 南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转贴】临 帖 指 南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3:57:39 [只看该作者]

浅谈钢笔临《蜀素贴》
吴邦志

《蜀素贴》是米芾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的乘兴之作,堪称米芾最为优秀的代表作。全贴556字,这里是笔者用钢笔临写的第一首《拟古》。

用钢笔直接临写古贴是练习硬笔书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取法乎上”,这样写出的字和线条更富有质感,更有韵味,而少了匠气。当前许多硬笔书法家的硬笔字都受到毛笔书法的影响。

临写此贴前,先要多多读贴,了解全贴的章法、风格、结构、用笔等内容,建立起对字帖的初步整体印象。当然读贴不是一天两天看看就可以的,需要把字帖置于案头,经常揣摩,只要用心“读”,每次都会有新的感悟和发现。该贴采用手卷的形式,每一竖行都有分栏。风格上除具有米字一贯的“快剑斩阵,痛快淋漓”的特点外,多了些沉稳的成分。全篇气韵生动,引人入胜。就结构看,该贴寓欹侧变化于平实之中,每个字都写得生动活泼又重心平稳。至于用笔方面,值得仔细把握推敲的就更多了:方圆笔、藏露锋的兼施,相同字形、笔划的不同处理,墨色浓淡、运笔过程等等,以上这些,如能一一熟记于心,则有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了一半了。

眼高了还要转化为手高,这就要靠平时的临习。开始练习时,不求速度快,力求用笔、结体与原贴保持一致,一个字一个字地对着练,每写好一个字就与原贴相比较,找出差距,再写时再改正,如此循环住复,直至能脱开原贴为止。这一阶段要与前一阶段读贴中结构、用笔的内容结合起来,特别对一些比较特别的字要重点把握好,如“牵、本”的行笔过程,“射、拍”的结构,“旖、旋、见、岁、寒”等字的用笔,两个“不”取势的不同,三点水、竖钩、木字旁的变化等等。写好每个字后,就要进行行字的练习了,要重点注意字与字的揖让、呼应、字距等。这一阶段是写出原贴气韵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多写,多体会、多感悟。

在临写全贴之前,有必要了解米芾创作《蜀素贴》的背景,就如我们练习《兰亭序》、《祭侄稿》要明确王羲之和颜真卿作书的环境和心境一样。该贴创作于米芾39岁时,是他书风成熟期的作品。其时,正是“山清气爽九秋天”的大好时节,米芾应好友湖州知事林希的邀请作“湖州之游”。在“浩浩将我行”的时候,林希出示了这幅珍藏了44年的罗素求书。朋友的盛情,珍贵的蜀素,行将的游历无不激起米芾的创作激情。于是,他乘兴连书了八首近作诗,产生了这幅光照千秋的名作。

读着一个个跳动着生命节律的汉字,想着900多年前古人的泼墨挥毫,夜深人静的灯下,面对精纸良笔,我们怎会无动于衷呢?时光便在笔尖下泻过。此时,天人合一,古今合一,心手合一,冥冥中的一切就全部显现出来了。

(刊于1999年5月30日《中国硬笔书法》)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3:58:08 [只看该作者]

如何将欧字写活
□ 孔研

遵循"取法乎上"的原则,许多书法爱好者将欧字作为入门的范本,但练了几年,收效甚微,虽有形,却无神,观其字,味同嚼蜡。怎样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 欧字法度森严,字存隶意,字形偏长,这些显著的特点与其它基本技法姑且不谈,以下说说几个容易忽视的方面。

(一) 用笔   欧字用笔以方为主,但临习时不可一味的将各个笔画的起收笔都作刀切处理,过分追求棱角,要注意方圆结合。圆处用"揉笔"处理,会取得较好的效果。"揉笔"--如同在疼痛处作圈形按摩。以横为例,收笔时轻顿之后,毛笔轻轻提起,但不离开纸,朝着回锋的方向作圈形运动,尔后回锋收笔。动作虽小,却能表现出方中带圆的形态。其它如竖画的收笔处、横折的折处、取法于隶的竖弯钩的收笔处等,都带有圆意,都可用"揉笔"。   注意细微的粗细变化。初临欧字,便可观察出笔画的轻重变化,诸如横、竖的两头重,中间轻等,但细察之则变化多端。比如垂露竖:一种是两头重,中间轻,在字中多有顶梁柱的作用,如"中"字 等;还有一种是起笔轻,行笔较细,收笔重,常用于字中有多个长竖,如"涧","国"字的左竖等,力求多变。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仔细观察,细处着眼,写出细微变化,才能让笔画活灵活现起来。

(二) 笔势   有的习字者,写完一笔,停下来看一笔,再写下一笔,将一个个笔画"摆"在纸上,失去了内在联系,这就失去了笔势。所谓"势",就是笔画在运动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了解了这个关系,才能和谐统一,气息贯通,不然,笔画就会成为一个个符号,所以古人说:"必先识势,乃可加工"。以"其"字的下面两点为例,左边一点向右上方出锋,以便接着写右边的一点,而右边的一点带笔向左下出锋,以便接着写下一个字。再如"三点水"旁,第一点收笔后奔向第二点,第二点又同样奔向第三点,所以前两点都是向下俯势,收笔出锋也都向下,而第三点写完后的奔赴方向是右边的笔画,所以有上仰之势,其出锋也带笔向上。另外,在横画中,斜度大的,收笔较重,反之,则轻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明白了这些,笔画的俯仰,顿笔的轻重,出锋的方向等就不会是盲目的,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了。而笔势又与节奏,韵律关系紧密,每一笔都有快有慢,如起笔蹲驻蓄势时稍慢,行笔加快,收笔护尾略减慢,但较起笔略快,因为它既是一笔的结束又是下一笔的即将开始,就这样快慢,轻重,字字反复着。在用笔正确的前提下,如能做到每笔呼应,连贯,字便有了活力。

(三) 结体   要收得住,但还要放得开。欧字的确中宫紧收,工整严谨,但也须有"疏可走马"之处,临习时要注意比例的安排,敢于伸展,如"九","成"二字的钩画,极力放开,对比强烈,不能写得缩手缩脚。   字字有"险"处。千万不可将欧字写得过于"平","均"。横画很少有水平的,上斜得厉害,但通过其他的笔画又化险为夷,如"怀"字,靠最后的长点求平衡。打破常规的处理,让该居中的偏侧,如"宫"的第一点,"千"的中竖等;应错开的却对齐,如:"长"的两竖等。看似平整的楷书,通过"险"的结体变化,使欧字有了各种各样的姿态。   虚实要得当。欧字中一些衔接的地方,诸如"雨","门"等字的方框,其左上角或内部不能"焊死",要留有空隙,与室必有门窗一般,取透气之意,避免沉闷。   当然,以上强调的几点,都必须要先有纯熟的基本功,但这也只是解决了技术性的问题,还需要在品德修养,意境构思诸方面下工夫,才能表现出神采,"字外功"的道理就在于此。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3:58:32 [只看该作者]

硬笔书法临写指南
□ 向森

所谓硬笔书法,就是以钢笔、圆珠笔、蘸笔、铅笔、竹片、塑头笔等为工具,来表现汉字书写技巧,再抒发作者情感的方法及活动。由此而产生的作品,即为硬笔书法作品。硬笔书法具有二重性,即艺术性和实用性。所以,学习硬笔书法不仅要追求高层次的艺术水平,还要注重其实用价值。而要体现其实用价值,就必须做到书写上的正确化、规范化、匀称化,如果在一幅作品中,错别字连篇,自造字丛生,随意纵横飞舞,即令有高超的用笔技巧,亦不过是“鬼画符”。硬笔书法只有在实现其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才有可能创作出趋于完美的作品。

在对其艺术性的处理上,当首先体现硬笔书写简捷、流便、挺朗、自然的特色,进而求得深远的意致。即通过熟练的用笔技巧.以有限的硕笔性能充分展示作者的学书认识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具体说来,一幅好的便笔书法作品,应具备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动丰富、独具风貌的神韵,二是台乎法度、造型美观的结体,三是提按分明、使转自然、富于节奏感的用笔。这三者的关系是互相关联,缺一不可的。

要做到形神兼备,临帖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以临习传统法帖为宜。这是因为我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汉字书写上已达完美境地,由此可言,任何一种法帖,都足可为硬笔书法临摩之范本。但是,由于受硬笔本身的性能所限及实用的需要,又必须对古人法帖有选择地临习。如王羲之、褚遂良、米芾、赵孟须等名家之作,皆堪称最佳范本。通过临帖,既可使结体美观,合乎法度,亦能学其用笔,得其精神。另一方面,毛笔书法字帖中的笔画清晰,提按变化明显,易于初学者领会其用笔方法。而硬笔书帖中的笔画纤细,提按变化轻微,况有印刷失真者,往往使初学者难以体察,而误入歧途。因此,传统法帖应作为硬笔书法临习的主要对象,硬笔字帖则可作为参考、借鉴之辅助读物。

怎样选择一本适合自己学习的字帖呢?一般的说,个人的兴趣最重要。假若别人替你选择了一本字帖,而你并不喜欢,那么临写起来就很难相象。反过来,假若是你自己很喜欢,那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有两件要紧的事情,一是必须在历代楷书名家的作品里选择,二是要选择好的版本。如果有真迹影印本,就不必用刻石拓本;如果是只有拓本的碑拓,那也要选择同一作者或同一时代的墨迹作参考。固为经过契刻的作品,笔划的形状和力感、速度感都与原作大不相同。例如临写魏碑,最好选择一本北魏时代的写经作参考,这样可以避免临写过程中用硬笔去摹仿凿刻和剥蚀的痕迹。

关于临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照原帖,一笔不漏的临写。这个阶段的要求,是能熟练的掌握基本笔法和间架结构特点,能较为准确的背临范本中的字。第二阶段:一面持之以恒的临写原帖,一面以学到的用笔相结构方法,练习书写自己感兴趣的诗文。这个阶段的要求,是能全文或部分背临原帖,并能做到形神兼备,能在习作中显示所临碑帖的特点。第三阶段:一面不断地进行创作练习,一面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新的碑帖,广泛涉猎历代楷书和行书资料,并研究楷书与行书之间的关系。这个阶段的要求,是能创作较为成熟的硬笔书法作品,并初步形成个人风格。坚持这个阶段的练习并实现这个目标,是成功的关键。在整个临帖过程中,有两件事情始终不可缺少。一是对所学碑帖要经常地、反复的观察、分析、揣摩;二是不断广泛地阅读、欣赏文学艺术各门类的优秀作品,广泛接触社会,深入生活.提高审美能力,加强道德修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字外功”。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3:58:54 [只看该作者]

《孔子庙堂碑》临写指南

碑原刻于贞观年间(无具体年月),后因火毁,又重刻。存于陕西省博物馆的,托本叫陕本;存于山东成武县的,拓本叫成武本。碑文二十五行,每行六十四字,虞世南撰并书。

虞世南(558—638),宇伯施,初唐著名书家。其书宗法二王,早年曾得僧智永传授王蔑之的笔法,用笔结体全以二王法度为准则,他的楷书道媚研润,含蓄冲相,与欧阳询并称“欧虞”。唐太宗特别欣赏他的书法,称赞其“戈法”最妙。

《孔子庙堂碑》结体用笔似无特殊之处,但其静穆恬淡萧教虚和的精神,是此碑最难学的地方。有行书墨迹《汝南公主墓志》可辅助学习此碑。

此碑原石久亡,以清翁方纲批原石与重刻拼配本为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5 13:59:54编辑过]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5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3:59:23 [只看该作者]

智永《真草干字文》真书临习指南

智永(生卒年不详)是陈隋间的憎人.王羲之的七世孙。他的书法继承家法,精熟过人。他住永兴寺时,在阁上临书三十年,求书者络绎不绝,门槛都被踏穿,只好用铁皮包之,称为“铁门限”。曾写《真草干字文》八百本,分送浙东诸寺。这里选用的是真草干字文的真书部分,姿态圆润秀美,用笔灵活多变,笔画起止转折处较石刻本更觉清晰可辨,初学楷书作为临帖范本,极易学到笔法。智水真书古雅而丽美,临写时除了从基本笔画的写法上去摹仿外,还要注意以下几个结构方面的特点。

左右穿插:指左右结构的字,右边偏旁的某些笔画伸入到左边偏旁的空间中。如附图中“怀”、“枝”、“亏”等字。一般初学,容易写得两边分家,显得松散而无神彩。

充实饱满:指字中间部分的笔画写得大方利落,毫不犹豫。初学时,包围结构、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容易写得中间小,笔画细,注意附帖中“同”、“匪”、“廉”等字的中间部分。

方正匀称:指笔画长短、偏旁大小合谐得体、外形端正、重心平稳。初学者容易把撇、捺等笔画写得过长,或是笔画多的偏旁写得过大,造成比例失调、重心偏移的毛病。附图中“满”字的右边笔画多,左旁让给它足充的空间,使两边十分和谐, “疲”字“疒”旁下边的“皮”有撇有捺,容易写大,“疒”旁的横画写得较长,给“皮”留出较充足的空间,同时“皮”的撇写成方尾直撇,捺笔适度收敛,整个字显得既方正又匀称。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6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4:00:42 [只看该作者]

临帖五要

吕进成

  临帖是书法学习的主要途径,是书法创作和运用的基础工程,临帖过程如何是取得学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我们要重视临帖。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书及教学经验,归纳为临帖五“要”,供书法爱好者参考。   一、临帖要会选帖,这一步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学书的走向及深度,甚至成败,不可随便处之,首先要“取法乎上。”古人云:“取法乎上,得法乎中;取法乎中,得法乎下。”这是我们择帖的前提。同时要根据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己审美需求的法帖,你喜欢它说明这种范帖和你有默契相通之处,容易人帖,人帖相融,较快地掌握范帖。另外,选帖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规律,选择笔画,结构皆法度严谨、规律性强的范帖。以后再逐渐选其他字体和风格的字帖。书体上一般先楷、隶等正书再行草,先立后奔。   二,临帖要“三结合”,既临帖和读帖结合,临帖和摹帖结合、临帖和背临结合。读帖是对范字的观察、分析和研究,包括读笔画,结构及章法等。临帖前要统读,对范字的特点有个初步、大体的印象。临帖过程中要边读边临,看准每个笔画的位置安排,形态特点和相应的笔法。其长短、粗细、曲直、斜正、起.行、收的位置,用笔的藏、露、转、折,提,按.顿、挫、回锋,出锋等等都应做到心中有数,笔为心使,下笔方能准确到位。读帖是临好帖的前提,只临不读的“抄帖”式临写是写不好字的。摹帖较容易,习惯上认为是初学阶段采用的一种方式,如临帖中适时进行摹帖,会发现手下之宇和范字的差距,加快、加深对范字的理解和学习。姜夔《续书谱》云:“临帖易得古人笔意,而多失古人位置;摹帖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笔意。”可见摹临结合,能互取其长,互补其短,促进学书进步。背临是学书较高阶段的一种临帖,是出帖前的准备。临帖中结合运用,能检验临帖效果,发现对范字掌握的不足,加强对范字的记忆和把握,促进临帖。   三、临帖要临一帖,即学书中,把选好的范帖临好,掌握住为自己所用,以后再临习其他范帖,博采众长,不可朝三暮四,见异思迁,一帖没学好即改弦易辙,去学其他字帖,这样只能学一帖,扔一帖,最后哪一帖也没有学好。另外,临帖时要态度老实,尊重范字。以临像,临准为原则,不可把自己的书写习惯强加于范宇之上,对范字进行篡改,这样只能陷入误区,导致学书失败。   四、临帖要持之以恒,任何学习都是从一点一滴学起,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临帖更是如此,只有每天坚持临帖,持之以恒,时间久了,才能学有所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学不成书法的,最终只能半途而废,碌碌无为。同时要克服急于求成,骄傲自满的情绪,以及急功近利的心理,这些都是我们学书的拦路虎。   五、临帖要和应用结合起来。临帖是为了掌握书写技巧,提高书写能力,以服务于运用为目的的,如果临帖中注意运用,能促进临帖。通过运用使我们了解书写的不足和问题,促使我们临帖时对范字进行再认识,增加学书的动力和目的性。应用又是多方面的,如写信、写文章、写日记、写作品 等,平时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所学,学既用、用既学,学用结合,形成习惯,日久天长,定会学用合一,既提高了临帖质量,又达到了应用的目的。

——摘自《青少年书法报》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7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4:01:03 [只看该作者]

谈谈临帖
□ 刘安成

临帖,人们往往笼统地称其为“临摹”。实际上,“临”与“摹”是两种不同的学书方法。所谓“临”,就是将字帖置于案前,观察字的形态、结构、笔划,领会其精神,再下笔仿写,如同“临渊”。“摹”,则是将薄纸蒙在字帖上,随字的大小、线条的粗细而把它描写下业。“临”,容易掌握字帖的笔意,而往往把握不住字的结构位置;而“摹”则易得其结构位置而往往失其精神,二者各有的怅。但我们说,书法讲究“形似而神亦似”,因此,临帖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学习钢笔书法,要把临帖看作是登堂入室的钥匙,是打基础。临的次数越多、临的范围越广,基础就越牢固。如果将临帖比作作画,它倒不象画像,必求其维妙维肖;而倒有点类似于速写,务必摄取字帖的精神。临帖需眼到手到、眼准手巧,眼里看到的,笔端都能够表达展示出来。这里,并不追求临帖的速度。即使到临写得很熟练的程度,也需放慢速度。  

根据本人临帖的体会,我认为:要想临好帖,必须突出一个字--“勤”!临写必须勤。读一部好的著作,要求通读;临一本好的字帖,也要求通临。有人临帖,挑选自己认为好的字,或是自己喜爱的字来写,即使写也写得不多,甚至写上三两遍便乏味了,以为熟了,其实,非但一个字学不好,而且通篇的精神更无从领悟。这样是不行的。  

把帖置于胸前,逐字逐笔临写,谓之“面临”;离开字帖,头脑还保持着某帖某字的形象,拿起笔来就可以写得很象,这叫做“背临”或“默临”。我们学写字,有时在空中“画空”,或在手心“书空”,这样精神集中,也能学好一种字体。这也可叫一种“背临”。这里需要解释的是:临不可过于死板,达到“昏沉沉”的地步,这样就失去了临的主动权,让字帖牵着鼻子走,跟着前人亦步亦趋,而只可以将临帖看作是“打基础”。  

临帖需勤。勤是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因为临帖也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明显奏效。因此,我们把临帖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学帖似帖,形似神似。似帖,形似易而神似难,这就要求临帖者,开始临帖时形势要求力学原作,笔划、结构、运笔诸方面越象越好,以至真伪难辨,这就说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专注一端,以究其难。初学一种字帖,对它印象不深。对其中的难点,就要多次推敲,反复执笔实践,在书写中逐步就会穷根究底,为已所用的,一本字帖有其难点,此帖与彼帖的难点也不一样,而难点往往是它们各自的特点。我们临帖时可以各击破,取其精华,左右逢源。这种专注一端的方法,仍然可以说是打基础的。  

三、精通一帖,博取众长。学习钢笔书法,应求专工,逐渐达到博取众家之长。专学某人的字体,即便学得很好,但终归是追随人后,步人后法。“工”虽“工”,但这“工”并不高水平,还要用“博取”将它解脱出来。这里,“工”与“博”仍然是辩证统一的,没专工而无所谓“博取”,“博”要以“工”为起点,进而向第二期工程--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迈进。  

四、临中求创,“脱胎换骨”。我们要从临帖中寻出一条新路子来。不能总是圈在字帖里出不来。我们在临写时,学习字帖,而同时要“高视字帖”,即不可把字帖临“死”了。学习字帖是入乎帖,高视字帖是出乎帖,能入是“临”、能出是“创”,从“临”中求“创”。临帖千万不可死临,死临,必现效颦丑态;死临,即便再下功夫也是徙劳无功。总之一句话:“临帖”而不忘“创新”,最后达到“脱胎换骨”,自成一家,写出高风格,写出新水平。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8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4:01:24 [只看该作者]

关于临帖的境界
□ 肖鑫

临帖是学习前人书法的有效手段,它是通向创作自由的不可或缺的桥梁。只有在临帖这一阶段打下坚实基础,择取到前人创作的经验和精华,才有可能创作出“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好作品。大多数人虽然都知道临帖的必要性,但是对于临帖本身却未必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创作有境界的差别,临帖也存在境界的差别;临帖境界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以后创作境界的高低。这一点往往被书法爱好者所忽略。

大体说来,临帖境界可分为三个层次:“眼到”、“手到”、“心到”。其中后两个层次是当前认识比较模糊的地方;如果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势必影响到以后的创作水平。

先来谈谈“眼到”。这一层次即是唐代孙过庭所谓的“察之者尚精”。对法帖中字的用笔、结构、章法要详察细审,既要在静态上把握笔画形态,又要在动态上理解点画间的呼应关系。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说:“字有藏锋出锋,粲然盈楮,顾其首尾相应,上下相接为佳。后学之士,随所记忆,图写其形,未能涵容,皆支离而不相贯穿。”在结构上既要看到线条本身在空间中的安排,又要对空白的分布予以重视。清笪重光《书筏》说:“黑之量度为分,白之虚净为布。”即是指出要懂得空间分布之理。而在整体章法上,要注意原法帖的字间行距,欹正关系,润燥疏密等因素。古人讲求章法要“变而贯”,“如织锦之法,花地相间须要得宜。”在这一阶段主要解决的是观察能力的提高,要能看出法帖的微妙之处。许多临习者只得粗枝大叶,整体看去,似乎与原帖相去不远,但在细微处则失之甚多,这和抄书并无区别。前人妙处往往就在一笔一画,甚至一个小动作之中,就如同美人之美亦常在一颦一嗔之间一样。所以王僧虔说:“纤微向背,毫发死生。”姜夔说:“夫临摹之际,毫发失真则神情顿异,所贵详谨。”这时的眼睛要像放大镜,能够将常人注意不到的细节放大。能否做到“眼到”决定了能否“手到”,因此临习者不能盲目机械地照临,应多读帖,多观察。

“手到”这一境界是在临帖过程中最具基础性的环节。孙过庭说:“心不厌精,手不厌熟”,所谓“手到”不仅是指临得形似,而且要神似,要做到形势相似,下笔自然要缓慢但要写出神气来,则非熟练迅速(相对而言)不可。而二者又是一对矛盾。务必精熟,才能迟速有度。所以古人说:“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空能迟。若素不能速而专事,则无神气;若专事速,又多失势。”在拳学中,“手到”是极关键的,在双方对搏时,一旦得机,须身快手到,才能中敌,不然战机即失。这说明了技术准确性的重要性。事实上,“手到”的境界对于一个学书法的人来说,可谓是难途了。在众多临习者中,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并不太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临习之初,未能做到“眼到”的境界;二是心态浮躁,临摹功夫尚未下到。这和习太极拳技击一样,如果连拳架都不能达以精熟准确,何谈实战?当前许多临习者对于“拟之者贵似”这一句格言的认识相当模糊,一个“似”字其中所包含的意义远非想象的那样简单。

关于“心到”的境界,则是本文最主要的立意之处。在许多人看来,临帖到了“手到”的境界即形神兼似了,理应算达到了临帖的最终要求。但反观当代不少书法创作者在提及他们的临帖经历时都说临过多少多少帖目,某帖目临过多少遍,甚至过百遍。但其所创作的作品中,都难以看到他们从中吸收了多少精髓。最常见的两种情况,一种是有的书写者提到自己曾临《兰亭序》等“二王”帖多年,但在其作品中并无半点“二王”的神韵。如果从创造动机上根本就不想吸收“二王”的营养,那当然另当别论;但既然花了时间去临“二王”,为何连捕风捉影的意思都没有呢?另一种情况是虽然在创作中体现了所学的某些形式因素,但流于程式化,缺乏变通,更无论神韵二字。以上疑问使得笔者开始想到关于临帖的“心到”问题。“手到”虽然标志着临帖已到精熟准确之境,但事实上,仍然处于技术层面,未能真正捕捉到原帖作者心灵深处的生命律动。所谓“形神兼似”也还不过是在笔墨外在形式上的深刻理解,虽然做到这一步已经很难得,但要想对创作起到精神层面的深刻影响,则必须“心到”——去触动前人在挥毫时撩拨性灵的心弦。就像六祖慧能之于达摩,直通心性,而后可言悟道。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必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乎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考之即彰。”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那么临摹的最高境界也当如此。要想达到这一点,则须要更多地在精神层次上去体会探求。具体到《兰亭序》则不能仅仅追求其形式上的逼肖,而应在充分了解魏晋社会文化大背景及王羲之本人思想个性的基础上,熟读《兰亭》内容,把此文中的思想感情移植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深味那魏晋时代士人独有的心灵“药酒”,试图让这酒的余味渗入你的历史悠思当中去。当你仿佛已听到王羲之等人对人生的咏叹时,或许你将不再处处拘泥于《兰亭》帖某笔某画的固定形态,而达到心手双畅的高境界。唐张怀瓘在《书断》序中说:“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会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性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里虽然是论述书法的功用,但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临帖达到最高境界的具体要求。同时这也足以说明书法绝不仅仅是一种技巧形式而已,它的文化内涵是博大精深的。这自然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前人传统时,必须超越技术层面,而进入文化精神的境界去理解它。所谓“心到”,即是要在临帖中突显这一文化意义。

在达到“心到”这一境界之后,相信人们在以后的创作中必能左右逢源,心手相应,写出既富一定时代气息又具深厚传统底蕴的优秀作品。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9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4:02:00 [只看该作者]

读帖三式:欣赏·分析·记忆
□ 汪国金

“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当然碑帖也属于书的范畴。像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这些不但是书法艺术的不朽之作,而且也是千古流传的好文章。

学书临帖固然重要,但读帖则能提高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和修养。清蒋骥《续书法论·临古》中亦曰:“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当然,学书者“读帖”不光是领略其文采,更重要的还是要从书法的角度去观察其章法、笔法和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之重要,那么如何读帖呢?就笔者学书浅见其法有三:

一 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而言,这里的看,很显然是教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势必要进行欣赏、揣摩、感受,从而达到能心领神会。书法欣赏与绘画欣赏不一样,它没有绘画的具象,是借文字符号的挥写,创造具有生命的艺术作品。我们欣赏时,有种模糊性。“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二 分析式

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原帖中的一点一画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要对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境作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说:“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另外,我们还要分析和了解作者书其帖时的背景,心情等,并进一步扩大研究分析其与同一字体的其它范本的异同之处,广取博览,吸取适合自己口味的优点部分,化古为我。

三 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是为了使学书者能更好地临帖和脱帖,它需要反复多次地揣摩范本的点画、结字、章法、意韵,并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只要我们能这样长期不懈,坚持记忆式的读帖,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一定会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上述三种方法,在读帖过程中,应相互联系,并与临帖实践结合起来才会奏效。

——本文摘自《书法导报》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10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4:02:23 [只看该作者]

临帖第一步:追求“形似”
□ 陈国祥

学习任何东西,总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渐进的过程,学习书法艺术也是如此。无论是毛笔还是钢笔书法,都必须在临摹好的法帖、范字上下功夫,并先得“形似”。而且实践证明,追求“形似” ,对于初学书法者有很重要的意文。

第一、形似虽然只是初级阶段,但基本上反映了字的外部形态,临摹法帖如能达到初步形似,就具备了初步的形态美。因为供临写的法帖,都是经过时间考验,被一致公认的形神兼备的好作品。如果临写不能达到形似,扭曲了对象所表现的美,变了形,就失去了字的真实性,所谓“美”也就不存在了。我国古代有一位画家,一次他画飞鸟,把飞着的鸟画成脖子和脚都一齐伸展着,这在现实中当然是不存在的,也就违反了生活的真实,结果闹了笑话。这对初学书法者来说,应该是一个可供借鉴的教训。

第二、临帖当然要追求“神似”,但也只有做到了“形似”,才能进一步求得“神似”。不通过“形似”这座桥,是断然到不了“神似”的。“神似”所反映的,是字的内在的、本质的东西,是活的传神点。在书法学习中,只能通过不断地提高“形似”,才有可能达到“神似”。“神似”是“形似”量的积累。古人云:“形无纤微之失,则神当自来矣。”这也就是说,为了求得“神似”,在书法临写中,必须经过长期的观察琢磨,在形态的纤微处做到少失以致不失。这样就能逐渐地趋于“神似”。宋代画家文与可擅长画竹。他不但画出竹子的生动形态,而且能画出竹子的神韵。他的体会就是“成竹在胸”。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具有仔细观察和刻苦练写的精神。所谓“神来之笔”,必然是这二者的结果,决不可能从偶然中得来。

第三、不断地追求“形似”,可以深化对字的规律、技法的认识。临帖学书,起初是不会懂得书写的规律的,也不会真正懂得用笔的方法,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没有经过实践的验证,心中还是无数。只有在长期追求“形似”的实践中,才能一步步地领会其中的精神实质,熟练地掌握技法,并能鉴别优劣。至于从临写一种帖,扩展到临写多种帖,从求得对一种帖的“形似”,到对多种帖的“形似”,进而对各家有所扬弃,达到似又不似的独创程度,那又是更高的境界了。但是归根到底,这还是从“形似”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代刘熙载说:“书要力实而空,然求空必于其实,未有不透纸而能离纸者也。”这里所讲的“实”,是指字的形质;“空”是指字的精神。求精神必先求形质。他要求人们先老老实实地在“形似”上下苦功,切不可忽视这紧要的第一步。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月下煮酒FY
  1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论坛游侠 帖子:263 积分:322 威望:0 精华:0 注册:2004-11-2 21:29:38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5:18:28 [只看该作者]

晕,咋把俺的帖子转来了?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回到顶部
美女呀,离线,留言给我吧!
墨缘
  12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17783 积分:-14156 威望:5 精华:3 注册:2004-3-13 15:11:28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5:32:13 [只看该作者]

楼主说了,是转贴~酒酒无耐了吧??谁让你不申请专利呢??



清清拂琴面,淡淡娱耳眠,

悠悠闲月影,点点灯依然.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绝缘体
  13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无心门
等级:贵宾 帖子:910 积分:1182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4-9-28 12:30:50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7:42:00 [只看该作者]

没听过“月体”硬笔!

扁这个地主!



一切都很美好了......
 回到顶部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蛉子
  14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2212 积分:3200 威望:0 精华:6 注册:2004-11-1 22:02:18
  发帖心情 Post By:2004-11-5 19:12:31 [只看该作者]

先学习!学好了再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