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聚久久※≡ 情感空间 ≡『 原创文学 』 → 无限集


  共有88980人关注过本帖平板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无限集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望漠
  1楼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版主 帖子:1611 积分:4944 威望:0 精华:1 注册:2009-3-31 22:33:05
  发帖心情 Post By:2023-12-16 13:43:00 [只看该作者]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一墙两世界.jpg
图片点击可在新窗口打开查看

 

 

 

方法

 

 

 

 

     第一次到安顺时吃的甜酒粑居然是放红糖的,当时就觉得奇怪得不得了……后来去的地方越来越多,见到“稀奇古怪”的东西也越来越多,反倒没有了第一次吃红糖甜酒粑那么强烈的新奇感了。想去或许是因为那是第一次独自一人游荡在陌生城市的缘故吧?不过类似关于地域地貌而衍生出来的诸多习俗,也成了旅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甚至会成为出行的主题……每每想起这些习俗来,回味起来依旧回味悠长。不过作为南方的自己,不喜欢看春晚的原因之一,会不会只是因为不懂北方的饺子?

 

 

 

 

    有没有因为某种食物让你感到亲切,让你恍惚中暗想上辈子就是这里的人?又有没有一个地方基本满足了你对世界的想象,从而愿意停下脚步……这类“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在旅途中,不断地从脑子里冒出来。随着问题越来越多,不由想起了亨.廷顿关于中国的一句话:中国是伪装成国家的文明。从某个角度来说他是对的。就自己而言问题的不在于他的结论,而是在于对于世界的认识的方法与角度。他一个远隔重洋的外国人,仅仅基于“大数据”就可以推导出某种程度上“正确”的结论,那我们这些千百年来长于斯的居民又是靠什么来认识自己的国度与文化?每一种文化都存在一个默认的核心——自己的文化是最优解(自洽)。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流传至今的文化,那些湮灭了的事实已经交出了答案。基于对缝隙的着谜,我想每个文化都存在这空洞(缝隙),这也是为什么可以交流和融合的根本所在。亨廷顿的方法无疑彰显了将纷繁复杂的事物模块化的可行性,从另外的角度来说也说明他的母系文化是带有扩张性质及空间性的,依靠众多文化的对比和判断而得出相应的结论……那么我们自己的文化呢?在广袤而四周存在天然屏障的国度,而衍生出来的文化是否具有自身独特而又不可替代的地方?从某个角度来说,我们自身的文化是带有内向性质的——更关注界限以内的事物,并且向内不断生成新的标准从而加密既有的体系。通俗地说就是:对待自己人往往以高标准严要求去衡量,而对于外来者则将这个标准大大降低。这个高标准严要求在某个角度来说即是边界,之外是他人,之内是自己人,这样的边界或许也就成了归属感的由来吧?一直有一个直觉:人类的文明的出现,是在试图将时光中这世界发展至今的路径回放。用抽象的话来表达的话,也即人类文明出现是世界在逆时间方向存在着缝隙所致。当缝隙越来越少、小时,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导致空间的内卷和应力的积累,从而制造新的缝隙……想去,这应该是扩张性文化唱主角的今天,我们自身文化所具有极具参考性和方向性的地方所在了吧?想起清末民初一大帮出洋求学之国人,纷纷回国后总感叹世界未来的方向在东方之原因吧?

 

 

 

    天气终于冷了,而且是一日间就从春天转换到了冬季,感叹着盼望的冬季终于来了。气温的降低大大降低了自己日常活动的边界,从而在狭小的空间里凝结出,独属于冬季的幸福感——窗外寒风凌冽,屋里热气腾腾……真好。想起以前在冬季时常往云南跑,跑着跑着就到了滇东北,到了那里才知道原来昭通、会泽等地和贵州西北部没啥两样,依旧属于云贵准静止峰的东边——阴冷但却湿润。带着旁观者的角度游走着,停在会泽的西来寺前。一个不大的寺庙,墙内安静且蜘蛛网四处,墙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当时便觉得有趣,不知墙内修行之人如何在墙内墙外间转换?提着菜篮子出门左转去买菜做饭,然后关门念经拜佛,如此或许就是边界之人的模样吧?即便是墙外之人,与自己家乡还是大有不同,许多人席地而坐,聚众当众赌博,钞票就直接地摆在各自的面前,输赢间眼神或颓废或亢奋,几分彪悍气……不过不知为何,就是喜欢贵州西北、滇东北这边的火锅,看起来很不清爽,色厚味重,但却深得我心,一如西来寺前的混乱和热闹。细想去,或许自己已是边界之人吧,心里怀着寺庙,而端着钵盂四处化缘吧。

 

 

 

 

 

 

 

 

风吹来了太多的云

剧本不应这模样

难道不该有云有风

一路行去有阳光

好吧,西采一片云

东撷一丝目光

挂在北方的天空上

独南行,不荒凉。

 

 

 



葬我于高山兮

望我大漠

 回到顶部
总数 418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28